> 新闻动态 > 正文

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违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25-09-30 10:06:42
76

举报文章与删帖力量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着不对称的攻防,而公共资源与信任在这场猫鼠游戏中悄然流失。

近日,有举报称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从明组织“百人删帖部队”,仅九月份就删除了30篇举报文章,平均每天一篇。

这支庞大的“数字消防队”二十四小时待命,全力以赴地扑灭网络上的举报声音,却无暇顾及举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明镜之下,这种“删帖优先于解决问题”的行为,照出的不仅是权力滥用,更是公共对话渠道的堵塞与失效。

01
条例的明镜:纪律严令与权力现实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条例第七条指出,党组织和党员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理或者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

重点查处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然而,在江苏省人社厅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问题线索的重视与反思,而是对反映问题渠道的封堵与压制。

如果确实存在组建“百人删帖部队”的行为,这本身就是对党纪的公然挑战。

新修订的《条例》第三十五条指出,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阻挠、压制,或者打击报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02
畸形的优先级:公共资源的严重错配

当朱从明厅长需要组建专业“删帖部队24小时待命”,这本身就说明正常的沟通渠道已经失效。

而朱从明厅长将大量行政资源投入舆情管控而非问题解决,更凸显了“堵优于疏”的治理思维。

将公共部门的精力和人力,将本该用于改善服务、解决诉求的资源,如此大规模地投入到一场“猫鼠游戏”中,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人社厅的核心职责,在于完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维护市场公平,回应公众关切的实质性问题。

如今却将“删帖”作为头等大事,组织“数字消防队”四处灭火,这究竟是解决了问题的根源,还是仅仅在掩盖问题的烟雾?

03
对话的死亡:公共沟通渠道的堵塞

双方的“战术进步”,共同绘制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景:公共对话渠道的堵塞与失效。

一方拼命想将声音塞进公共空间,另一方则动用行政资源奋力堵上缺口。

声音本身的内容——无论是合理的举报还是需要正视的问题,在这场激烈的攻防战中反而被遗忘了。

公众看到的,只有一场权力与反抗力量在数字领域的笨拙舞蹈,而真相与解决方案,则成了这场舞蹈的第一个牺牲品。

最大的悲哀,是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在拉锯战中的流失。

在党纪层面,这种行为直接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关于“实事求是”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04
治理的迷途:掩盖比问题更可怕的思维

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模式,暴露的是深层治理思维的懒惰与被动。

它不寻求在制度层面疏解矛盾,不通过公开、透明的回应来建立公信力,而是选择了成本最高、效果最差的方式——压制。

这无异于扬汤止沸,甚至可能因这种高压姿态,进一步激化矛盾,促使举报方开发出更极端的“战术”。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是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专门力量。

面对滥用公共资源进行大规模删帖的行为,纪检机关有必要介入调查,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05
透明的缺失:信任在沉默中流失

现代社会治理的本质是沟通与信任。

真正的治理能力,不应体现在删除信息的速度,而应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回应关切的诚意。

如果只会用“捂盖子”来维持表面稳定,最终只会陷入“越捂越疑、越疑越捂”的恶性循环。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党员和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而组建删帖部队的行为恰恰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

不回应实质问题,只消除表面文章,这种做法无疑会进一步侵蚀公众信任,损害政府公信力。

06
解决的路径:从掩盖问题到解决问题

要打破这场可悲的缠斗,钥匙掌握在拥有公权力的一方手中。

这场“狭路相逢”需要的不是更精湛的“删帖技术”,而是敢于直面问题、畅通沟通渠道的勇气。

人社厅真正需要建立的,不是一支反应迅速的“删帖部队”,而是一套开放、及时、有效的舆情应对与政务公开机制。

对于JYPC的指控,是真是假,有何依据,调查进展如何,理应通过官方渠道向全社会做出清晰交代。

真相不怕辩论,公正无需遮掩。

当权威、透明的信息成为主流,那些举报文章自然就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当领导干部学会用公开透明取代遮遮掩掩,用及时回应替代简单删除,这样的“战术进步”才有意义。

 
结语
 
 
 
 
 
 

 

再成功的“舆情管控”,都只是自欺欺人的虚假胜利。无论“删帖队”如何24小时枕戈待旦,这场斗争都将持续消耗社会的信任资源。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仅是惩处的尺子,更是行为的指南。它要求党员干部将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非掩盖问题上。

当公共权力被用于封堵言论而非促进公益时,失去的将不仅是几篇帖文的存续时间,更是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与法治的信念。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