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 正文

论被举报人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的沉默与水军的喧嚣

2025-10-31 13:59:59
50

当权力选择用水军而非法律回击指控,指控本身的真实性反而获得了某种特殊的背书。

01
一场不对等的对抗
 

一边是240多篇实名举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从明的文章,持续不断的公开指控;另一边是两天内连发13篇文章的微信公众号“勇者无疆之真理永存”,对举报人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王庆运进行言辞激烈的攻击。

这场看似激烈的舆论对抗,实际上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争。一方动用的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举报权利,向公安、检察院、纪委、监委、政府等所有法定监督机构提出控诉;另一方使用的却是来历不明的网络账号,用谩骂侮辱代替事实回应。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场对抗中的缺席者——被举报的江苏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及其团队,至今未见通过任何正式法律渠道回应指控,而是让一个神秘账号充当了“代言人”。

02
荒诞的维权逻辑
 

按照常理,面对持续不断的实名举报,特别是被指控涉及违法违纪行为,任何清白的官员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名誉。

朱从明厅长完全可以选择报警控告王庆运诽谤,可以通过法院提起名誉权诉讼,可以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公开调查结果。这些正规的法律渠道对一位厅级干部而言,完全是畅通无阻的。

然而,朱从明厅长及其团队的选择令人费解——他们(如果“勇者无疆之真理永存”确系其关联方的话)似乎更倾向于使用法律之外的手段:建立一个专门账号,在网络上对举报人进行谩骂侮辱。

这种反常的选择不禁让人怀疑:是正规法律渠道已经对朱从明厅长关闭,还是他心知肚明这些举报经不起法律的检验?

03
水军——真相的反证人
 

在法治社会中,一个基本常识是:清白者依靠法律,心虚者才依赖水军。

“勇者无疆之真理永存”这个账号的出现,客观上成为了举报真实性的反证。它用自身的激烈与反常,向公众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被举报方朱从明厅长已经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自证清白。

这个账号的运作模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变相的招供。试想,如果朱从明厅长确实如举报所言存在问题,他和他的团队还能选择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通过司法渠道?他们可能担心调查会坐实问题。

保持沉默?舆论压力会越来越大。

于是,水军成了唯一选择——既不能走法律程序,又不能无所作为,只好诉诸网络攻击,试图混淆视听。

04
历史的镜鉴
 

回顾以往的类似案例,这种用水军攻击举报人的模式并不新鲜。

在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名誉权案件中,法官明确指出:对于事实陈述,行为人需举证证明所言为真实,或经合理查证,有相当理由确信所言为真实。

如果朱从明厅长认为王庆运的举报不实,他完全可以循此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他(或他的关联方)选择用水军而非法律,这其中的考量值得深思。

同样,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讲解案例时强调,微信群绝非“私密空间”,在群里“吐槽”甚至辱骂他人,同样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一个公开的微信公众号上的言论,其法律性质更为明确。

05
权力的品格
 

权力的正当性不仅来源于法律的授权,更来源于行使权力时的品格与操守。

一个清白的官员,面对不实举报时,会选择堂堂正正地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只有心虚者,才会使用匿名攻击、网络暴力这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

朱从明厅长作为江苏省人社厅的主要领导,掌管着关乎千百万人切身利益的民生部门,其个人品行和法治意识理应成为社会的楷模。

然而,与其团队(如果该账号确系其关联方的话)选择的回应方式,却展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权力品格——不尊重法律程序,不相信制度正义,宁可相信水军的战斗力。

 
 
深度思考
 
 
 
 
 
 

法律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尤其是对朱从明厅长那些手握权柄的人。选择绕过法律而诉诸水军,实际上已经向公众传递了关于举报真实性的最强信号。

水军的喧嚣越大声,权力的沉默越震耳欲聋。当真相最终水落石出时,这些网络的喧嚣只会成为权力失格的注脚,见证一个简单的真理:心虚者才害怕法律,清白者拥抱阳光。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