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动态 > 正文

齐鲁壹点何故抹黑一个合规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2025-10-16 14:34:18
45

20多人的小公司、1730个考试项目、128万张证书、13亿元收入——这些标签被齐魯壹点精心编织成一顶“山寨证书”的帽子,扣在了一家合法经营的企业头上。

2022年5月,齐鲁壹点发表了至少14篇针对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的报道,将其描述为发放“山寨证书”的“假机构”,声称其严重扰乱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市场。

然而,细究之下,齐鲁壹点的这些报道充斥着选择性陈述、片面解读和有罪推定,完全忽视了该企业在市场监管部门合法注册并持续经营二十六年的事实。

 

01
媒体审判:一场预设结论的调查

 

齐鲁壹点在报道中称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存在‘五假一真’问题”,即“假机构、假合作、假宣传、假证书、假资质、真牟利”。

这种标签化的表述明显带有贬义和偏见,违背了新闻媒体应秉持的客观公正原则。

更令人质疑的是,报道中重点强调该公司“仅有2间办公室,20多人办公”,却开发了大量职业资格考试项目。

这种描述刻意引导读者产生“小公司不可能做大事”的偏见,以规模论英雄,忽视实质合规性。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多少科技公司起步于车库?多少创新企业仅凭少量员工创造出巨大价值?办公室大小和员工人数何时成为判断企业合法性的标准?

更为讽刺的是,齐鲁壹点自身宣传称拥有“800名记者在线”,似乎很以规模为荣,但却对另一家企业采用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

 

02
合法合规:被刻意忽视的事实

 

面对复杂的职业技能鉴定领域,齐鲁壹点的报道选择了简单化的叙事,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第三方评价机制混为一谈。

JYPC法定代表人王庆运在报道中解释,公司“每年都会去市场监管部门备案,而申领的营业执照‘一般经营项目’含有职业技能鉴定,没有‘许可经营项目’,因而无需向人社部门备案。”

这一关键事实在报道中虽然提及,但却被当作“混淆概念”的行为来处理。

市场监管部门的合法备案这一重要事实,被一句“有意混淆概念”的定性轻描淡写地略过。

根据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在市场监管部门合法注册的企业,自然享有依法经营的权利。

如果JYPC的经营行为真的违法,为何它能持续经营二十六年而不被取缔?为何多次曝光后仍能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年报和检查?

报道中提到,“2011年以来,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一些媒体曾多次点名曝光英才公司违规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家公司持续经营至今。”

这段话实际上自相矛盾——如果真的屡次违规且证据确凿,行政执法部门为何不依法取缔?这反而从侧面证明了JYPC的经营在法律上存在合理解释空间。

 

03
话语权争夺:谁有权定义“山寨”?

 

在齐鲁壹点的报道中,一个核心论点是JYPC颁发的证书“不在国家发布的《职业资格目录》内”,因而被视为“山寨”。

这一论点刻意忽略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第三方技能评价证书的区别。

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确实对准入类证书实行目录管理,但合法合规登记的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要自行开展能力水平评价活动。

这正是国家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职业技能评价多元化的重要举措。

报道中引用江苏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的话称:“英才公司有意混淆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区别,变相开展资格资质许可和认定。”

这种表述实际上承认了准入类职业资格认证与非准入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区别,却未给予JYPC说明其业务性质的机会。

在报道中,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被描述为“对外颁发证书的‘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只是网页,在市场监管部门和民政部门查询不到登记或备案信息,不是实体机构。”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线上平台本身就是一种实体,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业务都通过网站和APP开展,不能因为其“只是网页”就否定其合法性和存在价值。

更何况,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被30多份生效判决认定为合法合规的内设机构。

 

04
双重标准:背景下的质疑

 

齐鲁壹点作为一家媒体,在抨击另一个实体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自身的合规性与真实性?

据百度百科介绍,齐鲁壹点自称“累计下载量超过7100万,日均活跃用户达到125万,总覆盖人群超过1.4亿。”这些数据是否经过第三方权威审计?

更令人玩味的是,齐鲁壹点宣传自己“已推出壹点问诊、壹点问财和壹点问考等17个‘问’系列服务,1700+上线嘉宾。”

这些服务是否获得了相应的行业许可?是否也可能存在跨领域经营的问题?如果按照齐鲁壹点对英才公司的评判标准,这些业务又该如何界定?

齐鲁壹点自身宣传称拥有“800名记者在线”,但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齐鲁壹点的主办单位是山东齐鲁壹点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缴纳社保的总人数只有260多人。这260多人都有记者证吗?是500多人没交社保,还是都是兼职记者?难道齐鲁壹点在做虚假宣传?

 

05
抹黑动机:流量与商业竞争的疑云

 

在这场针对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的舆论围剿中,一个关键问题被忽视了——齐鲁壹点的报道动机是什么?

是纯粹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还是追逐流量、商业竞争或其他隐衷?

据齐鲁壹点报道,JYPC“对外宣称已发证128万张,即便按平均每张1000元计算,收入也近13亿元。”

这种数字渲染明显带有煽动性,意在塑造读者对“暴利”的愤慨,却不去探究这是否是一个愿打愿挨的市场行为。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齐鲁壹点作为一个下载量7100万的APP,其市场价值和商业收入是否也应被拿来类似审视?

在媒体融合转型的背景下,地方客户端面临巨大的流量压力,而曝光“证书乱象”这类主题往往能引发广泛关注,轻松获得点击和转发。

我们不排除齐鲁壹点可能被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利益集团利用,成为打击合法市场竞争者的工具。

媒体报道应当客观公正,而不应沦为商业竞争的打手。

 

 
 
写在后面
 
 
 
 
 
 
 

法律面前,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仍在正常运营;市场之中,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的证书仍有其价值。而齐鲁壹点所谓的“爆料”,更像是一场充斥偏见的媒体审判。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擦亮双眼,独立思考,拒绝被片面之词裹挟——这才是对待每一篇“爆料”应有的清醒。

齐鲁壹点四年前造谣抹黑的14篇文章,有一篇是真实的,JYPC早就不复存在了。

近期热点